当前位置:白衣渡>历史军事>东周策> 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(1 / 7)

公元前721年,周平王五十年,中原暗流方才平息,东海之滨又起波澜。

鲁人众父,即公子豫生父于去岁冬月谢世,此时公子豫正领邾兵三千征战宋境。

因其出使者未获君命,且其时宋鲁正于同盟之期,事后宋公虽未问罪,然鲁公却由此觉得颜面无存忌恨在心。

因此众父葬礼之上鲁公不与小敛,由此警示公子豫以泄私愤。

公子豫虽是心生不满,然事以至此,回鲁讨要说法必是有去无回。

后邾仪父见其领兵有方,便留其于庙堂任职,官居司马权领三军要事。

然地处东海之滨的极人却为众父鸣不平,并檄文声讨鲁公有违礼,行背祖弃宗之举。

鲁人家事,极人另有宗祠,为何檄文声讨,所欲何为?

原是众父生前几翻资助于极,令其度过兵慌灾年。极人感恩戴德,极君更是将其视为邦国再生父母。

檄文传至曲埠,鲁公姬息甚为不悦,夜诏羽父及无骇后宫议事。

君臣礼毕,鲁公发话道:“极人无礼,何以治之?”面显怒色望向阶下二臣。

司徒羽父拱手行礼回道:“弱邦叫嚣强邻,无非后有靠山。臣遣心腹探之,极君近来数访莒境,多献珍宝美人,相处甚密,君上不可不查。此间我若轻动,极人必寻莒相助,急切间难以取胜,如此相持,只是空耗兵粮而以。依臣拙见,当下还当沉心静气,以待良机!”

鲁公姬息听完怒气难消面朝一测,见状司空无骇出而劝到:“极人无礼,我必讨之,只是当下情形纷杂不明,不宜出兵。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,现下望君上忍下心头怒气再寻战机。眼下还有一事需君上急早决断,西北戎人数次差人入鲁请盟,应允与否还望君上示下!”

堂下文武皆言非战之时,鲁公虽是心中怒火难平,亦只得做罢。

见其言及戎人请盟之时,实则此事鲁公姬息早已知晓,一来极人犯难,二来中原战事频发,便将此事耽搁至今。

如今提及,鲁公姬息便借此下台回道:“戎人镐京之乱,如今提及,列国皆是咬牙切齿,风口浪尖之上,还是不与戎人纠缠为好,以免落人口舌。”

堂下文武二人领命退下,厅外虫鸣戚戚,鲁公独坐案前,弱邻欺上,心烦至甚,无心入眠,随手手翻阅案上竹简竟至天明。

次日,司徒羽父领君命,前往驿站国宾下踏处接见戎人使者,一番客套寒暄之后,羽父宣读君命,婉拒戎人请盟之意。

戎人使者无奈,只得辞行无功而返。

及后一月有余,列国相安无事,至春末,向姜不安莒君粗暴而归向境,打破短暂宁静,东海之滨再起波澜。

莒君莒子闻得向姜出逃,大发雷霆,便吩咐近臣携令入营着司马莒石领兵追赶,誓要拿住向姜严惩,找回所丢颜面。

大夫夫余得获此信,急忙入宫觐见君上。

君前夫余直谏道:“向处入海之滨,掌海运咽喉,多年以来,数次谋划取向,然皆因未出师无民而做罢。今向姜出逃正好落下口实,君上何不放向姜归去,事后君上只需书信一封令其归还向氏,便可不动兵粮文服向人。若是不从,君上便可借机发兵强取向城。如此良机,不可错失,臣请君上下令撤回追缉兵丁!”

听其说完,莒子一拍桌面起身说道:“如此秒计,寡人怎未曾想得,只是莒石得命追赶多时,此时下令怕是难以追回!”

大夫夫余闻得连请莒子速速下令追回缉拿兵士,不可拖延,只要还在莒境便还有转圜余地,良机在前,岂能轻眼观其逝去。

相较莒君,向君此时更是陷入两难境地。

君后出逃,莒君只需出兵缉拿便可。

而君女逃难而归,身为弱邦之君,迎与不迎皆为下策。

迎之获罪强邻惹兵灾,不迎失信于民难以领国。

向君聚众堂前议事,迎与不迎,群臣亦做两派。

文者多言不迎,嫁出之女犹如泼出之水,生死皆由婆家而定,今无故出逃失礼在先,迎之婆家颜面无存,莒人定会借机出兵伐向,弱邦生存已难,安能再受兵乱,是以不迎。

而武者皆言迎之,公主归国并非无故出逃,莒人无礼在先,君女不堪苦难而走,今若不迎,于心何忍,人者,气之存也,失之无可相持,令可站立迎敌,不可屈漆求生,是以君女归国不可不迎。

堂下一片争论之声,争论良久未有结果,群臣纷纷望向堂上向君向颢,只见向颢白须飘动翘首闭目,良久无话。

末了,向颢轻启双目,缓缓站起发话道:“孤之儿女,自有孤疼,大夫溪翀替孤走上一遭,轻架前迎孤女归家。”说罢,缓缓走向后厅。

百官尽皆散去,成群各自论说今日之事猜想君上心思。

此时出逃莒后向姜车架拒向境已不过百里,不料追兵渐近,眼看便有被擒之险。

又行的八十余里,距向境仅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